▲金泰服装“卫星工厂”车间(尚明达 摄)
10月24日,秋高气爽,风轻云淡。在滑县枣村乡西徐营村金泰服装“卫星工厂”车间内,100多名女工脚踩缝纫机,手上飞针走线,正在为完成服装出口订单而紧张忙碌着。
滑县金泰服装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型规模的现代化服装加工企业,公司总部设在滑县产业集聚区,还有22个“卫星工厂”(分厂)设在全县各乡镇的村里,西徐营村金泰服装“卫星工厂”就是其中一个分厂。这种“总部+卫星工厂”的发展模式成为滑县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有效探索。
滑县有近150万人口,辖1009个行政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劳务大县。近年,滑县抢抓沿海发达地区服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规模化转移的历史机遇,结合本县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把纺织服装作为主导产业谋划发展。
滑县扶贫办主任韩红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将‘卫星工厂’建设纳入脱贫攻坚规划,建设前期,按照‘土地手续合法、中心村优先、便于就近就业、便于企业管理’原则,采取‘企业建设、政府征收补偿、企业租赁带贫’的方式,减少企业投资压力。同时,鼓励、支持政府融资平台和社会资本参与服装产业发展,从而带动贫困户就业。”
“总部+卫星工厂”的产业扶贫模式,在滑县的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快速推广,企业成为该模式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滑县金泰服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德民介绍,原来企业招工难,工人进进出出,流动性大。2013年,滑县引进金泰后,积极探索吸纳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的路径,总厂负责设计、裁剪和后续整理、包装,“卫星工厂”负责生产加工。工厂建在人口密集的村头后,企业招工难题得到有效破解,用工成本、物流成本和融资成本大大降低,一支稳定并不断扩大的职工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公司有员工3000余人,年生产能力700多万件,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余元,为员工发放薪酬1亿余元。
闰玉彩是八里营镇祝庄村农民,因家里负担太重被识别为贫困户。“我在这儿工作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另外,在家门口工作,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打理家务、田地。家门口的‘卫星工厂’就是好。”在祝庄村头的金泰服装“卫星工厂”里,正在缝纫的闰玉彩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说。
在这里打工3年,闰玉彩的家庭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实现了“一年脱贫、两年存款、三年小康”的目标。
滑县金泰服装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仁增介绍,厂里像闰玉彩这样的工人还有很多,之前在外打工花销大,存不下钱,生活依旧拮据。“我们在各个乡镇建立‘卫星工厂’,重点吸纳附近村庄的贫困户进厂务工,优先培训,优先上岗,虽然工资没有沿海城市高,但我们免费提供食宿、接送、洗浴等服务,发到手的工资基本上能全额补贴家用。”
袁姗是滑县金泰服装有限公司一名车缝组长,她介绍:“我来公司已经7年了,现在每月能拿到四五千元。在这里,我不仅个人实现了脱贫,也见证了许多村民实现脱贫。”“门口就业真好,兼顾一家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当地村民常常用这个顺口溜表达对滑县产业扶贫的感激之情。
滑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做好、做实,助力脱贫攻坚持久长效,不仅带动了一大批群众脱贫致富,还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入。
谈到“卫星工厂”带来的好处,祝庄村党支部书记祝进学感慨地说:“‘卫星工厂’不但为农村妇女搭建了一个致富平台,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村里有了钱,啥事都好办。我们把工厂租赁费用于村里的扶贫事业,又巩固了脱贫攻坚的成效。”
截至目前,滑县共整合资金10031.3万元,培育纺织服装企业103家,其中“卫星工厂”88家,带动工人就业6000余人,户均增收3万元。在金泰服装的带动下,波司登、常青、金岛、易凯针织等知名服装企业纷纷入驻滑县,森马、黑牡丹、天津华海龙童装等项目开始洽谈,一个百亿级纺织服装产业正在形成。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可加工服装8000万件,产值100亿元,安排劳动力1万余人。
记者感言:2017年,滑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全国率先脱贫的28个贫困县之一。说起滑县脱贫的“秘诀”,就不得不提滑县的“卫星工厂”扶贫模式。滑县“总部+卫星工厂”的产业扶贫模式接地气、得人心、效果好,有利于转移剩余劳动力,让那些上有老、下有小、家里有田的农村适龄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有利于增加当地财政收入;有利于企业招工,破解了招工难的发展瓶颈。这种优势可以说实现了“三赢”:政府赢了,企业年上缴税收1830万元。村民赢了,门口一人就业,实现全家脱贫,仅金泰服装就带动贫困户547人。企业赢了,有了一支稳定并不断扩大的职工队伍。
来源:安阳日报
责任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