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许昌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就业扶贫专场,介绍我市就业扶贫有关情况,并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许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强介绍,我市始终坚持劳务协作输出就业、就地就近吸纳就业、居家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中介组织介绍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六种就业途径,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已经达到3.07万人,较去年增加1500余人,提前实现省级提出的“建档立卡享受政策户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数超过去年”的年度目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
做法
摸清底数,精准掌握就业状况
人社部门相继开展了“决战决胜就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百日攻坚”专项行动,依托基层人社服务平台和就业信息联络员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大排查、大走访”活动,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基本情况、就业能力、就业状态、未就业原因等信息进行摸排,全市累计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人员11.2万人,形成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和有意愿外出人员“三个清单”,采取“人盯人,一帮一”措施,贫困劳动力实现“应就业尽就业”7.74万人,其中享受政策贫困劳动力3.07万人。
主要
做法
多措并举,精准开展就业服务
疫情初期,着眼于解决农民工“出不来、行不通、进不去”的难题,市人社部门协调发送“点对点”专车247班次,配合组织农民工乘坐专列40余趟次,保障了贫困劳动力的出行需求。鼓励就地就近就业,认定就业扶贫基地8家,提供岗位800余个,各级人社部门还开通了“流动招聘车”,印制岗位速递,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推出线上的“春风行动”,通过“i许昌”APP、“许昌人社”、“许昌头条”微信公众号,以及许昌公共就业网等渠道,实现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累计发布就业岗位信息近10万个。拓宽就业渠道,同绍兴市、温州市、义乌市等签订了跨区域就业合作协议,联络摸清外地企业用工需求,发布省外岗位信息4万余条。
主要
做法
加强培训,精准提升就业能力
人社部门采取以村为单位、辐射周边、驻村培训的培训模式,结合贫困劳动力的空余时间、生活习惯和学习需求,“因村、因人、因时”开展种植、电工、焊工、烹饪、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档发加工、花卉苗木、钧瓷制作、美容美发等特色产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目前,全市各类劳动者已在国家和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注册10625人,其中在河南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培训平台实名注册9020人,累计免费培训贫困劳动力2.5万人。
主要
做法
开发岗位,精准兜底安置就业
公益性岗位的开发是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的关键防线。今年以来,人社部门在岗位设置管理上实行“三个突破”,即:岗位年龄上限由原来的60岁,突破至不设年龄上限;岗位期限由原来的3年,突破至6年;从安置人员无工伤保障,突破至为其缴纳工伤保险或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进一步提升乡村公益性岗位保障水平。截至9月底,全市统筹运用就业补助资金、县级扶贫资金、光伏发电收益等资金,开发保洁、保绿、全民设施维护、护水护路护林等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14612人,较去年底新增4573个。
主要
做法
创业带动,精准落实扶贫政策
人社部门坚持把返乡创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全市认定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8个、示范项目35个、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项目4个,发放奖补资金300余万元,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2800余人。出台了《许昌市稳定和扩大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12条措施》,提高了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的补贴标准,明确了申报流程,人社部门累计发放吸纳就业补助、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共计5360万元。为企业纾困,稳定现有企业岗位,全市为企业减征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6.5亿元;为820家企业返还失业保险稳岗资金2.62亿元,稳住了企业、保住了岗位,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也就有了基础和载体。
发布会上,围绕贫困劳动力“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村集体经济带动就业、创业实现脱贫等具体问题,襄城县副县长乔晓光、鄢陵县南坞镇党委书记文剑锋、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亮和建安区创业脱贫典型徐世荣现场回答了记者提问。
来源:许昌融媒
编辑:王娜